煉油中心向新興經濟體轉移
來源:http://www.calen-dario.com/news/51.html 發布時間:2012-05-11 點擊:2005
國際能源署近期發布的一份簡報稱,目前,全球煉油產業正向新興經濟體轉移,由此產生了兩級市場。在東亞、中東和拉美,煉油產業正迎來一波積極擴張潮;而在經合組織國家,面對已經成熟的當地市場和環保標準帶來的更高投資要求,發達國家原有的煉油產能正逐漸走向衰落。
產能過剩引發惡性循環
在簡報中,國際能源署煉油和油品供應分析師托瑞爾·博瑟尼稱,經合組織國家將連續幾年面臨自身煉油產能過剩的問題,不得不關停煉油設施或以較低價格出售煉油廠。
該簡報稱,容易被忽視的煉油產業其實是連接上游風頭正勁的原油勘探開采與下游消費者成品油需求之間的關鍵環節。但是,煉油產業自身卻容易經歷不利于產業發展的大起大落。新產能增加導致過度投資,引發產能利用率不足,贏利降低,進而導致投資不足,而在產能下滑、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又會重啟這種煉油行業惡性循環。煉油產業的資本投入壓力大、贏利周期長,而且會受到油品質量、規范標準變化和日益嚴格的減排要求等因素的影響。
去年12月,國際能源署發布的2011年中期油氣市場報告預計,2010年后國際原油蒸餾總數每日凈增870萬桶,到2016年達1.02億桶/日。與上述數據形成對比的是,預測認為,國際原油市場需求增長實際還不到700萬桶/日,其中部分增長還可由生物燃料、液化天然氣等來滿足。
煉油增產主要來自亞洲
博瑟尼表示,煉油業的產能增長都發生在非經合組織國家,主要是在亞洲。亞洲國家煉油增產本身具有一定優勢,包括規模經濟效益、較寬松的環境法規要求等。煉油產能增長一方面是為了滿足經濟需求,另一方面則有戰略目的,一些原油消費國希望提高原油的自給自足率,還有一些國家則希望建設地區出口樞紐。同時,一些原油出口國則希望出口具有更高增值價值的成品油。
根據該簡報,僅中國的煉油增產預計就占全球總增產量的1/3,即每日增產300萬桶,這一數據主要是根據增長需求計算出來的。當然,產能項目建設肯定存在不確定性,不過該簡報認為,中國政府的戰略應該是綜合平衡潛在產能過剩和對煉油產品進口的依賴加大之后制定的。
亞洲其他國家每日煉油增產將達140萬桶,占全球增產的16%。中東和拉美也在為煉油增產投入大量資金。與中國相對謹慎的煉油增產戰略不同,印度正大幅擴張國內煉油產業,致力于將自身打造為亞洲煉油產品主要出口國。印度已經開始向美國、拉美和歐洲出口高質量油品。
發達國家與新興市場對比鮮明
在中東,經歷前幾年金融危機造成的短暫擱置后,沙特阿美石油已重新啟動雄心勃勃的煉油增產計劃。增產計劃共涉及4個超大規模項目,其中3個有望落實,2016年前有兩個項目可能達到40萬桶/日的煉油產量。阿聯酋則計劃于2014年啟動40萬桶/日的煉油項目。拉美煉油產能的增長主要由巴西帶動,到2016年巴西的煉油增產可能達到80萬桶/日。http://www.calen-dario.com/
新鄉市龍江可再生能源技術設備廠主營:煉油設備
- 上一篇:成品油價格機制改革或將提速
- 下一篇:浙江立法推進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